今天早上,小泌跟着四川泌尿外科医院医生查房,刚走到21床门口,就听见泌尿外科曾医生笑着对一位刚做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说:“恢复得不错啊!您这手术要是放二十年前,肚子上得开一条二十厘米的大口子,躺半个月都下不了床。现在呢?肚皮上几个‘小钥匙孔’,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地,出血少、疼痛轻,多亏了机器人辅助。”
一旁陪床的儿子忍不住插话:“是啊,我爸术前还担心机器人靠不靠谱,现在看真是选对了!不过曾医生,我刷短视频老看到有人说,以后手术都让机器人自己做,医生是不是要失业了?”
曾医生笑着摆摆手:“机器人再灵巧,也得靠医生操控。它没有‘脑子’,只有‘手’和‘眼’——所有的判断、决策、应变,全靠我们坐在控制台前操作。它不是来抢饭碗的,是来帮我们把手术做得更稳、更准、更轻松的。”
这一幕让小泌忍不住想和大家聊聊:在四川泌尿外科医院,泌尿外科里的“机器人”,到底有多神奇?它真的会取代医生吗?
从前“开大刀”,如今“穿针引线”
过去,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肾上腺瘤,也可能需要“开膛破肚”。切口长、出血多、恢复慢,病人遭罪,医生也累得满头大汗。
后来有了腹腔镜,医生通过几个小孔操作细长器械,创伤是小了,但操作起来特别“别扭”——器械只能上下左右动,不能旋转,手一抖就可能伤到周围组织,缝合更是难上加难,就像让你用两根铁筷子在水里打结。
而手术机器人的出现,彻底改变了这种“戴着镣铐跳舞”的局面。作为西南地区较早引入手术机器人系统的专科医院,四川泌尿外科医院已广泛开展前列腺癌、肾癌、膀胱癌等复杂泌尿肿瘤的微创手术,为患者提供更精准、更安全的治疗选择。
它有三样“绝活”:
看得清:高清3D镜头能把手术视野放大好N倍,血管、神经一目了然;
转得灵:机械臂能像人手腕一样自由旋转,甚至比人手还灵活;
稳得住:自动过滤手部微小震颤,缝合打结稳如“绣花”。
比如做前列腺癌根治术,过去因为位置深、空间窄,医生常常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术后容易出现漏尿、性功能受影响。现在,机器人能在狭小的骨盆里精细操作,把关键结构保护得更好,患者恢复得更快,生活质量也更高。
机器人不是“自己干”,而是“听医生干”
很多人以为机器人能自己做手术,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。整个手术过程中,医生始终坐在控制台前,双手操控手柄,眼睛盯着屏幕。机器人只是把医生的动作精准复制到患者体内——你动一毫米,它就动一毫米;你想缝一针,它就帮你稳稳地缝上。
换句话说,机器人没有“脑子”,只有“手”和“眼”。所有的判断、决策、应变,全靠医生的经验和智慧。就像开车,再高级的自动驾驶也得有人坐在驾驶座上随时接管。手术更是如此——生命只有一次,容不得“自动运行”。
在四川泌尿外科医院,每一台机器人手术都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泌尿外科专家主刀,团队配合默契,术前多学科讨论、术中实时监控、术后快速康复管理,形成了一套成熟的“机器人+人文”诊疗模式。
机器人手术,到底好在哪?
临床数据很实在:
v 做肾癌手术,出血量减少一半以上,输血率大幅下降;
v 做前列腺手术,术后控尿恢复更快,很多患者一周左右就能基本正常排尿,住院时间普遍缩短。
v 对医生来说,不用长时间站在手术台前弯腰驼背,体力负担也小多了。
v 更重要的是,一些过去被认为“太难做”的手术,比如肿瘤长在肾脏深处,现在也能通过机器人安全完成。
未来会怎样?医生会被取代吗?
回到查房时那位患者的担忧:“医生会不会失业?”
答案很明确:不会。
机器人没有情感,不会安慰焦虑的家属,不会在术中根据突发情况灵活应变,更不会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。它只是把医生从重复、疲劳、高风险的操作中解放出来,让医生更专注于思考、沟通和创新。
科技的意义,从来不是取代人,而是让人做得更好。未来,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,机器人手术可能会像今天的腹腔镜一样普及。但无论工具怎么变,站在患者身边、为生命负责的,永远是那个穿白大褂的医生。
小泌说:
别担心医生失业,他们正忙着和机器人一起,把手术切口做得更小,把患者回家的路走得更快。在四川泌尿外科医院,医生与科技并肩作战,只为守护您的泌尿健康。机器人不会“失业医生”,只会淘汰“不用科技的医生”